来不及相爱的少年人们

青萍和杨平的一小段戏意外奇妙。第一次见面就要杀死对方的两人,当然没有爱情——就是因为没有才带感。

未来得及发生的,最带感。

-
《影》是个大人的世界,处处阴谋,处处算计。只有他们俩,还是孩子。少年心性,勇敢骄傲,为争一口气,竟至于抛掷性命。
不是背后插刀,不是密谋陷害,而是拿起武器,向对方冲过去,坦荡地全力相搏,决绝地同归于尽,生与死都痛快到近乎随便。

他们是复杂之中的简单,暗沉之上的明亮。
如果有时间在那终日阴雨的世界中慢慢长大,总有一天也会变得复杂暗沉,但他们没机会了。
两个孩子成了大人们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少将军和长公主的时间永远停留在十几岁。

-
青萍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。相依为命的兄长是那么老谋深算的人,她却没有半点心眼和权欲,一腔孤勇,一腔热血,一腔的争强好胜。刚烈,任性,又非常单纯可爱。
即使命在顷刻,仇恨刻骨,那句“谁叫你欺负我”仍不自觉带着小女孩儿娇嗔的意味。
这句话,乍一看该被放在年少恋人玩笑撒娇的语境里。应该笑生双靥,对情郎说。而不是这样,重伤临死,血水雨水,对仇人说。
语言和情境的巨大反差,让人深感悲哀。

上一刻长发披散,躺于雨里,苍白柔弱,整个人透着濒死之美;下一刻抽出匕首狠狠捅进对方大动脉,去地狱也要拖你一起,愤怒至极,凶狠至极。
青萍之死是惨烈又灿烂的高光时刻。

青萍身上有模糊的女性主义意识萌芽,她不愿接受被当成物件、卖身求和的命运。
沛良安抚她,说和亲是演戏,她却气势汹汹地质问道“那什么是真的”。事实上,她在乎的,从来就不是这场计谋的虚实真假。
青萍的悲剧与其说是命运造就,不如说是性格所致;她不愿接受,乃至鄙夷蔑视着这整套的游戏规则。
在每个人都阳奉阴违、尔虞我诈的环境里,她是一个异数,凡异数,都不可能长久。
收下匕首的瞬间,她多半已下定决心:上战场,杀杨平。
她的死便于那一瞬间注定了。

讽刺的是,青萍始终在耿耿于怀的点,完全是个误会。
杨平当初提出让青萍做妾,其实并非真意,沛良也并不是真的想让妹妹去做妾。理论上,她和杨平根本不必正面敌对。
而更讽刺的是,即使一切是误会,青萍也必死无疑。
她用自己的死,以及杨平的死,证明了一件事:她是容不得侮辱的,沛国更容不得。她拼上性命维护的,是她自己的尊严,也是她兄长的尊严,她子民的尊严,她国土的尊严。
从头到尾,青萍所在意的,为之自我献祭的,就是这份尊严,仅此而已。

-
而杨平,杨平在那一时刻的心理活动,可能更为复杂。
他从小接受英雄父亲的影响和教育,一心想要守城卫国,建功立业,显然是看不起女人的。但青萍的勇武和倔强让他产生了困惑。
在这种困惑的驱使下,他俯耳贴近青萍,去倾听她的遗言,用几乎轻柔的语气询问“什么”,而完全忘记了防备。
被那把原本是订婚信物的刀插进脖颈、鲜血喷涌的时候,如果他脑海里还剩下什么情绪,一定是震惊:为什么她能够这样?为什么一个女人能够这样?

如果这是言情故事,这一刻的“刮目相看”,可以被写成朦胧情愫的觉醒。相爱相杀,敌人变为情侣,倒也是喜闻乐见的欢喜冤家情节。
但《影》是这么一个压抑而血腥的故事。
纵有千万种可能,说来说去,也就是一句,来不及了。

-
这两个年轻人一开始就被预设好了敌对立场,没有丝毫感情生发的空间。
他们满心满眼都被更高的信仰所占据,死于信仰,也算得上死得其所。
只是观众禁不住被触动,又忍不住幻想——如果早些认识;如果不那么傲气;如果,不是敌人……

可惜没如果。

评论(19)
热度(334)
  1.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床前明月光 | Powered by LOFTER